稳站1600亿元风口 土壤修复即将上演“终局之战”

admin 315 2019-08-21 03:04:22

后台-全局-定制标签-内容页头部广告位(PC)




后台-全局-定制标签-内容页头部广告位(手机)
  《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元年,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新图景?
 
  俗语说,土生万物。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点位总超标率超过15.8%。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但从地块尺度上来说,我国污染场地和农用地的基础数据和资料至今仍不详。
 
  法治框架加速布局
 
  与水、气污染比较,具有隐蔽性、不可逆转性等特质的土壤污染,常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
 
  更重要的是,土壤污染的治理成本很高,见效的过程也较为缓慢。业内认为,“由于我国工业企业早期管理不具系统性,使得场地污染溯源、污染范围和程度描述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分析等非常困难。”
 
  土壤污染本身特点决定了其立法的难点。如何通过法律法规制度设计,要求企业通过加大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以及监测等预防措施控制新增污染,是此前土壤修复面临的一个难点。而一旦到了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政府、业主往往又要求土壤修复企业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
 
  近年来,土壤修复管控力度可谓空前。特别是2018年底《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以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颁布,为加强污染地块管理,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提供了法治保障。尤其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首部专门法规,土壤污染防治法不仅填补了当前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层面的空白,也起到厘清环境责任、明确治污主体的作用。
 
  土壤污染责任人追究是其中一大关注点。“如果发现污染的时候可能已经找不到责任人了,即无法认定责任人时,则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2019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土壤修复再次成为亮点,会议要求“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强化信息共享。
 
  万亿级市场引各路资本竞逐
 
  随着国家层面重视土壤修复市场回温明显。不同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起步较晚。相比废气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等已具有成熟产业链的领域,土壤修复仍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成长阶段。
 
  另据智研咨询统计,2016年国内土壤修复相关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2000家,而2017年这一数目增加至2800家。2007年至今,我国仅工业污染场地修复资金就增长了近7.5倍,项目数量增长逾35.98倍,国家累计投入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达218.57亿元。仅在过去的1年里,土壤修复市场合同额就已达69.8亿元,其中工业类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仍占主要部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两类土壤修复极为迫切:工矿企业搬迁后的土壤与农田土壤。中国环联曾预测,包括场地修复、耕地修复、矿山修复等在内,土壤修复潜在总市场空间合计将超过5.17万亿。而市场主体的不断涌入,将原有格局逐渐打破,后来者在修复市场渐次找到了自己的席位。从发展模式看,当前土壤修复大致分为三种:污染方付费模式、受益方付费模式和财政直接出资模式。
 
  更倾向于系统性修复工程,也意味着土壤市场侧重点在“修复”。如今,应用热解吸、土壤淋洗、原位热脱附、原位化学氧化、生物修复等先进技术已经成为主流。而在选择修复技术时,业内专家则建议根据污染物性质、土地的再利用方式、执行的难易程度和运行维护成本等各方面需求,筛选和组合适合不同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手段。多元化、技术方案精细化是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以区域综合性为核心的环境大建设格局正在形成,也就是通过采用环境管理特许经营方式,对区域生态保护统筹设计、管理和运营,助力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由于土壤污染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性,现有技术的通用性有待完善,土壤修复项目的参与者倾向于本地的企业。而从以传统的污染治理工程承包为主,土壤修复行业也正向环境管家、棕地开发和PPP等多元模式发力。保守估计,2019年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在1600亿元左右。
后台-全局-定制标签-内容页底部广告位(PC)




后台-全局-定制标签-内容页底部广告位(手机)
上一篇:旨在挤掉“水分”的环评变革,会有哪些大动作
下一篇:投诉量居高不下 噪声污染不只是“有点吵”的小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